《湖南工作》刊发梁志平署名文章:以“三个坚持”活态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2024-12-06 11:35:19          来源:芷江融媒体中心 | 编辑:阳蕙鸿 |          浏览量:10962

编者按

湖南省委主办刊物《湖南工作》2024年第10期“文化建设”栏目刊发芷江县委书记梁志平署名文章《以“三个坚持”活态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文章从坚持系统观念,高站位抓统筹,着力构建高效运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坚持守正创新,高标准抓提质,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坚持人民至上,高质量抓融合,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可感可触等三个方面,向全省推介芷江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典型做法和工作经验。



以“三个坚持”活态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中共芷江侗族自治县委书记  梁志平



芷江因屈原诗歌“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之一,是中国抗战胜利受降地、国际和平城市,有2200余年建县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芷江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以“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为基本遵循,以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全力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着力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打造保护传承的芷江样本。

一、坚持系统观念,高站位抓统筹,着力构建高效运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牢固树立大抓名城保护鲜明导向,着力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内外一体的“大保护”格局。高站位抓推动。县委书记亲自挂帅,成立“古城保护与管理委员会”,统筹全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建立县主要领导现场交办、分管县领导领办、部门协办、专家帮办、纪委监委督办的“五办”联动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带队深入城区开展专题调研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高规格抓谋划。把“创建为民、创建利民”贯穿名城保护全过程,在2005年获批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后,于2009年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抽调一批老领导、老专家、老学者成立专班,数次编制调整保护规划和申报文本,并组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住建部门增设名城服务中心,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质高效推进。高标准抓规划。坚持规划引领不动摇,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等专业团队编制《芷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芷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同时,相继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文物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机制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和文件,不断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法治化、社会化水平。

二、坚持守正创新,高标准抓提质,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坚持“突出重点,保护优先、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工作思路,把“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落实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实际行动中。做好挖掘保护。全面普查摸底,对540处历史文化遗产全部进行挂牌立碑保护,先后将芷江文庙等 6 处历史文化遗产升级为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筹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按照“西进、南拓、东控”的城市发展思路,先后果断叫停了历史城区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开发建设河西新城,以土地功能置换的方式,逐步将历史城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迁到河西新区,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最大程度保持历史城区较为醇厚的“原汁原味”,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狠抓提质升级。积极向上争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改善提升项目,筹措7亿多元资金用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碧涌镇哨田村、新店坪镇上坪村、长畈沙村、三道坑镇牛皮寨村等4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将抗战文化提升为和平文化,先后举办五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和湖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70周年活动,与法国、美国、俄罗斯的3个城市缔结友好城市。2021年,芷江成为继南京之后第二座“国际和平城市”。强化活化利用。树立“活化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理念,修缮了省级文保单位——红二·六军团司令部驻地(宝庆会馆),设立“红军长征在芷江陈列馆”,在省级文保单位龙津风雨桥增设历史文化展示长廊,在县级文保单位沈从文旧居设立“沈从文旧居陈列馆”,使之成为芷江又一重要文博点和群众文化生活新场所。将解放初期建设的县政府苏式老办公楼、大礼堂保留,修缮后仍作为办公用房和老年活动中心使用,将育婴堂移交给明山书画院、陶家大院移交给老年合唱团使用等,提升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坚持人民至上,高质量抓融合,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可感可触

始终坚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统筹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守护古城风貌,留住根脉乡愁。通过实施严格的保护和“绣花式”微修缮,使城内8街18巷棋盘格局、古城骨架和关厢格局风貌犹存,黄甲街、伞巷2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和整体风貌保存良好。鼓励历史街区的原住民原址居住,延续传统生活方式,让老街区在“烟火气”中“活起来”,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估专家称之为:湘西城镇人居活态传承的典范。2022年,以阿婆挑担在古街古巷吆喝叫卖“水豆腐”的生活场景创编的音乐作品《甜甜的吆喝》,获评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聚焦群众所感,提升民生福祉。坚持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尽最大努力使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在县级财力和技术有限的情况下,按照“抢救性保护,探索式修缮”的原则实施保护和修缮。在黄甲街街区原貌复建了火烧房,修缮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家布店、历史建筑老租屋和老杂货店等,使得周边租户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在黄甲街头修建了口袋公园,在伞巷院落添置了健身设施,为市民提供活动场地;在伞巷街区云路街修缮了街区立面和排水设施,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陶家大院和育婴堂、历史建筑跑马楼和无名小院等,改善了街区环境,切实让人民群众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用好文化遗产,助推文旅融合。围绕古沅州八景,着力绘好明山省级森林公园“远山画卷”,重新擦亮“明山叠翠”自然名片,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写好和平湖国家水利风景区“近水文章”,引进投资布局打造“和平湖夜游”项目,汇聚古城区的龙津风雨桥、妈祖庙、索子街、吊脚楼等特色古建筑群,统筹历史文化遗产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将“秀水拖蓝”蝶变成享誉湘黔两省的网红景点,和平湖夜游项目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省首批文旅消费“新生代·新场景”。

责编:阳蕙鸿

一审:杨艳芬

二审:阳蕙鸿

三审:杨春林

来源:芷江融媒体中心

市级
县级
专题专栏
特别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